《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暨學術座談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簡體版《星雲大師全集》在大陸出版是今年兩岸佛教界、學術界、文化界的一件盛事。為了更好地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弘揚傳統文化、研究星雲大師思想,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籍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向中心贈送《全集》之際,聯合兩家單位於2019年12月6日上午,在北京大學舉辦贈書儀式並召開“傳統佛教思想的當代詮釋”學術座談會。
會議由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王頌教授召集並主持。當代著名佛學家、國學泰斗、中心名譽主任樓宇烈先生出席會議並做了主題發言。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魏道儒教授,北京大學哲學系魏常海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張風雷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哲學院院長劉成有教授,中國政法大學哲學院院長俞學明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喻靜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建欣教授、成建華教授、周廣榮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張文良教授、何建明教授、張雪松副教授等知名佛教學者作為在京專家學者的代表出席了會議。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靜之女士、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北京光中文教館慧中法師等代表佛光山方面出席了會議。
王頌教授首先致歡迎辭。他表示星雲大師是當代傑出的華人佛教領袖,人間佛教思想的踐行者,將中國佛教向全世界傳播推廣的重要推手,具有高度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的愛國者。《星雲大師全集》簡體版的出版不僅是兩岸佛教界的一件大事,也是兩岸炎黃子孫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盛事。
樓宇烈先生的主旨發言厘清了宗教的概念問題,以及近代人對宗教理解的變遷,接著,在此基礎上反思人間佛教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全集》出版的歷史意義。他指出,近代中國對宗教有很多探索,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認為佛教應該回到人間,而西方宗教片面地認識神聖性,將世俗性與神聖性截然分開。佛教一開始就是“教化”的宗教,有所謂“上求菩提,下化眾生”;佛教從來不把人世間與所追求的出世間對立起來,比如經文中明確寫到“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煩惱即菩提”,“即”是“不離”的意思;還有“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似覓兔角”,“一切世間善法皆為佛法”。佛法在今天,應該面對世間,面對當今時代。
魏道儒教授提出了三點看法:第一,《星雲大師全集》三千萬言,在歷代高僧大德著作中,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接收人群最多,令人敬佩。星雲大師詮釋傳統佛教有他的根本宗旨:他以“四給”為中心(信心、歡喜、希望、方便),緊緊圍繞“為眾生”,從不離佛陀本懷。第二,星雲大師在實踐上也踐行著人間佛教,他把中國佛教弘揚成了世界佛教。這與他幾十年的奮鬥息息相關。他“以病為友”,與糖尿病相伴幾十年,卻在病中幫助世人;他“幹一切活”,無論有多髒、多亂、多差,他都不嫌棄;他“永不休息”,時時刻刻踐行人間佛教。第三,目前出版的《星雲大師全集》應當“全而不全”。我們祝福星雲大師的世壽更長、目更明、耳更聰,他將來的著作將更豐富。
魏常海教授表示:我對有星雲大師這樣的人存在而感到自豪。我參與做《儒藏》,能夠切身體會星雲大師的著作規模到底有多大。《星雲大師全集》有用學術、用教義、還有用西方話語體系來詮釋佛教內容。但最重要的還是回到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本身就是對佛教最好、最系統的詮釋。從本質上來說,佛教就是人間佛教。不管是太虛大師、慈航法師、法舫法師、印順法師、虛雲法師,還是星雲大師,都在踐行著人間佛教。虛雲法師側重于學術研究,而星雲大師最可貴的是,他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發揚人間佛教。
張風雷教授說:慶倖這二十多年來我有很多機會親近星雲大師。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會對星雲大師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刻。大師思考的很多問題,非常適應現代社會,比如錢財、感情,這些在古代被視為負面的東西,是星雲大師對眾生的慈悲。星雲大師還做了很多開創性的工作,他的許多闡發,從整個佛教思想史來看,可能比一些古代的高僧大德更加深刻。借著《星雲大師全集》的出版,我們與會學者可以以此為起點,對星雲大師的思想與實踐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對星雲大師在佛教史上有一個定位。
劉成有教授說:《星雲大師全集》規模之大、論理之深刻,可以說是前所未有。《星雲大師全集》作為時代精神的提煉與昇華,有許多關於現代性的思考。鴉片戰爭後的百年變局,促使人們為佛教找出路,從而產生了人間佛教思想。人間佛教的理論品格,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以人為本,這恰恰也是文藝復興之後的主流,人道的圓滿是人間佛教頂格的追求;第二是強調所有的事都要人自己做,這非常具有理性精神,比如,淨土不是從外求,而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所處的人間轉變成人間淨土。總而言之,我們不僅要淨化自己的心靈,還要把自己分內的事做好,這與我們這個時代所追求的理想非常契合。
何建明教授說: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革新運動中成長起來的佛教大師。太虛大師在星雲大師的思想歷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星雲大師曾把太虛大師50歲寫的一首詩當作《心經》一樣,常常誦讀。但太虛大師在制度上的探索比較失敗,而星雲大師在制度上有非常多的功績。星雲大師在定慧寺就已經意識到了僧制需要改革。甚至在他的遺囑中,更多的內容涉及到了制度。在佛光山,他強調男女平等;他還強調青年,把年輕人吸引到佛光山。星雲大師的確留下了許多法寶,但他更重要的功績應當是對僧制的改革,這將對佛教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俞學明教授說:《星雲大師全集》給了我們一個視窗,讓我們觀照當代佛教的發展。第一,諸位專家都提到了以星雲大師為代表的諸位法師對人間佛教的推進,星雲大師的努力讓佛教在當代有一個華麗的轉身。第二,佛光山在文化、教育、慈善、生態等方面做出了非常多的成果。第三,從一個人來說,“人成即佛成”,星雲大師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如何做人。當今世界,人們的身心安頓有很大的問題,而星雲大師在“益人”方面,給佛教在當代有一個很好的定位。
喻靜教授則指出《星雲大師全集》中的一個小細節——《海天遊蹤》這篇作品是星雲大師1963年遊覽印度的經歷,他發現尼赫魯總統桌子上擺著一個佛像,從而引發出中印佛教交流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可以在《星雲大師全集》中找到許多中印佛教交流的資源。
張靜之女士詳細講述了《星雲大師全集》的出版始末。首先是精心策劃,其次尋找有聲望的學者支持,第三步尋找頂尖編輯高手,在編輯上要精益求精。在這個過程中,編輯部的同僚眾志成城,完成了許多難以完成的任務,終於成功出版108卷《星雲大師全集》簡體版。
妙凡法師最後總結說:星雲大師宗教實踐的一生也是文學創作的一生。他反思、並重建信仰的真義;他把深奧的義理用通俗的形式寫下來,希望世人都有機會一飲佛教義理的甘霖:這是星雲大師非凡的功績。《星雲大師全集》不僅是理論,更是菩薩道的踐行。通過星雲大師的推動,可以切切實實地看到人間終於有佛教了,傳統佛教也透過人間佛教切切實實活起來了。靠“此時、此地、此人”,佛教弘揚到了全世界。
其他學者和嘉賓也相繼發言,對《全集》出版的價值和意義、佛教作為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展開了熱烈討論。北京大學等在京高校的師生、中國佛學院等佛教院校的法師,以及社會各界人士50餘人旁聽了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