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Series
<

News

Position: home > News > Lecture Series > Content

Minute | Rostislav Berezkin: The Performance Ceremony of "Xiangshan Baojuan" in Modern Changshu City and the Folk Buddhist Beliefs in China

Release time:2018-04-25 10:11  Source:燕园佛学    Author:闫磊
 



北京大學佛學研究系列講座 第20


現代常熟市《香山寶卷》的表演儀式與中國民間佛教信仰

  2018年4月23日晚,本中心主辦的“北京大學佛學研究系列講座”第20講“現代常熟市《香山寶卷》的表演儀式與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在北京大學李兆基人文學苑舉行。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員白若思(Rostislav Berezkin)擔任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姜守誠教授擔任主持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所色音教授,本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王頌教授,哲學系程樂松教授等專家學者和同學們一起聆聽了講座並參與了討論。

  中國江浙常熟、張家港地區,至今仍存在著由專業“講經先生”演唱的講唱習俗。白若思教授以《香山寶卷》在常熟市當代表演儀式為主要研究物件,有別于寶卷文本研究的角度,通過實地田野考察的新角度闡述了講唱寶卷的特點、目的及其意義。

一、背景介紹

中國俗文學中,寶卷是用於講唱的底本,起源於佛教“說法講經”、“悟俗化眾”活動,後來逐漸與道教、民間信仰相結合。明清時期出現了改編自小說與戲曲題材的寶卷以及講述民間流行傳說故事的寶卷。《香山寶卷》主要講述了觀世音菩薩的女相——妙善公主在修行過程中克服重重困難,衝破父親妙莊王的阻攔,捨身救父、最終成道的故事。該故事未出現在漢譯佛典中,據推測發源形成於中國本地,其最早版本為宋代蔣之奇編撰的《汝州香山大悲菩薩傳》。有關《香山寶卷》產生時期的說法尚有爭論,據白教授考察,現存最早版本是越南河內本。

     
     

上圖為現代“講經先生”的《香山寶卷》抄本;

下圖為《香山寶卷》1886年無錫萬松經房的木刻本

(圖片由主講人提供)


二、常熟地區講唱

《香山寶卷》的儀式及目的

常熟講經是在宗教集會即“法會”上進行的,分為私人“善會”及社區“社會”、“廟會”。善會主要目的是慶壽、延壽(治病、禳星)、驅邪(鎮宅)、超度亡魂(喪事)等。私人給活人辦的“會”被稱為“香山完願”,從此名稱便可看出,講經的主要內容是《香山寶卷》。

善會時要在“齋主”(舉辦法會的人)的堂屋裡擺置“經堂”,在北邊的牆上掛“聖像”,下麵放三張八仙桌並接成“佛台”,將“佛馬”、“鬥燈”(禮拜北斗的燈位)、蠟燭三對、香爐三隻以及供品(素食)擺在“佛台”上。開始之前,講經先生們要點香請佛,領著“齋主”向神靈們供奉。

 
 

上圖為私人“善會”講經場景;下圖為廟內“社會”講經場景

(图片由主讲人提供)


講經開始時,講經先生先講述一段故事,然後宣唱一段韻文。音樂伴奏只用打擊樂器,如木魚、醒木和引磬,即“木魚宣卷”。講經先生唱完每一句韻詩末尾,其助手“和佛人”(主要是年老婦女)跟著哼唱“南無阿彌陀佛”。其過程中,文本不斷地被擴充,增加了“小卷”與“開經”、“結經”儀式的部分。講經完畢,為取悅神靈,替齋主求福,還會舉行如“獻荷花”、“解結”、“散花”、“收香”、“送佛”等儀式,以及焚燒由和佛者在講經過程中準備好的“錢禮”。齋主和其他聽眾都會模仿故事中人物的行為,如妙善拜佛時,他們也焚香拜佛,為妙善唱“祭文”,服“靈丹”。

三圖分別為“請靈丹”療疾儀式、“退星”儀式、

和常熟宣卷與超度儀式(圖片由主講人提供)


三、講唱寶卷的宗教意義

寶卷最重要的表演及宗教性,在常熟舉辦法會並講唱此寶卷,是伴隨百姓的“生命中禮儀”(life-cycle rituals),具有宗教儀式、勸善教化與娛樂生活的功能。娛樂功能與“宣卷”音樂和表演技巧成分增強有關係,江蘇南部每個地方不同。寶卷故事的內容與當地社會生活、家庭內情況相適應,有緩解社會矛盾的功能,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香山寶卷》帶有鮮明的女性自覺意識,有女性修道、女性捨身盡孝、為女性祈福祛病等主題內容,故至今仍特別受當地女性聽眾的歡迎。

 

講座現場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姜守誠教授作為主持人,對講座內容進行了精彩且極富條理的點評:

第一,佛教研究不僅可以從文本角度進行,還有宗教學、社會學等眾多研究角度,通過田野調查更能瞭解其現實價值。

第二,實地調查需要選取保存傳統最為完整豐富的樣板地區,選取常熟作為典型是非常成功的。與會者對白教授文本結合田野的扎實研究一致予以認可。

程樂松教授對白教授提出的目連救母、妙善救父的宗教敘事模式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認為可以更多地在傳統的孝道文化資源中發掘故事的原型。

王頌教授對於白教授提出的雲棲祩宏對《香山寶卷》的批評態度與文本存佚狀況之間的因果推定持有保留態度,並以白教授講座中介紹的北京大慧寺彩塑與壁畫的關係為例說明了該寶卷在明代的普遍影響。聽眾還就民間信仰與民間宗教的區別、血湖儀式的經典依據等問題進行了提問。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

特別鳴謝:廣東四會六祖寺



 
 




Previous:Minute | FUJII Jun: What is Tao? -An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Normal Mind is Tao"
Next:Minute | Ding Yuan: The Value of Foreign Buddhist Documents for Buddhist Studies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