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cture Series
<

News

Position: home > News > Lecture Series > Content

Minute | YAMABE Nobuyoshi: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Wumen chanjing yaoyong fa 五門禪經要用法

Release time:2022-08-24 08:41  Source:燕园佛学    Author:孙海科

北京大學佛學研究系列講座第33講“《五門禪經要用法》的成立問題:基於其與《思惟略要法》和蒙古語禪經的比較研究”於2022年7月18日在線上上舉行。本次講座由日本早稻田大學東洋哲學系教授、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邀訪學者山部能宜主講,德國海德堡大學佛教學助理教授陳瑞翾擔任評議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王頌擔任主持人。


主持人王頌教授首先介紹了促成本次講座的機緣,對山部教授在疫情期間來華學術交流並不辭辛勞進行多場學術講座表達了敬意和感謝。同時,簡單介紹了山部教授的研究領域。山部教授是一位享譽國內外的知名學者,學術成果斐然,研究領域廣泛,長期與中國保持密切學術來往,並多次赴新疆等地進行石窟實地考察研究。

山部教授的講座主要論題即《五門禪經要用法》與《思惟略要法》兩部禪經的關係。其關注此問題時間頗早,1999年向耶魯大學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The Sūtra on the Ocean-Like Samādhi of the Visualization of the Buddha: The Interfusion of the Chinese and Indian Cultures in Central Asia as Reflected in a Fifth Century Apocryphal Sūtra)已經涉及這些禪經的成立問題,此後又發表數篇相關文章。本次講座的前半部分內容即基於已發表的論文而展開,後半部分內容則是與耶魯大學助理教授葛利尹(Eric Greene)新發表觀點的對話與商榷。

《五門禪經要用法》(後文簡稱《五門禪經》)是一部標榜宣說五門禪(安般•不淨•慈心•觀緣•念佛)的禪經,但其結構混亂,實際上只闡述了“不淨•慈心•念佛”這三種觀法。此前研究指出,《五門禪經》與《思惟略要法》(後文簡稱《略要法》)之間存在密切關係,《略要法》被認為是從《五門禪經》摘錄而來。然而,山部教授通過對《五門禪經》和《略要法》以及《禪秘要法》的結構和文本進行詳細比較分析,認為應是在本來由“三門”(念佛•不淨•慈心)構成的原型之上增加了種種二次創作的新元素形成了現存的《五門禪經》。此外,與推斷的“三門”原型接近的文本形態也在蒙古語禪經中得到確認。山部教授進一步提出新的推斷,或許《五門禪經》和《略要法》之間並不是簡單的一個文獻依據另一個文獻的關係,而是由修行者共用的一些禪法元素構成了一個基礎“影像群”,這些元素具體如何組合構建成型的文本則依據傳承導師或流派的判斷。因此,《五門禪經》和《略要法》以及其他相關的禪經之間的關係有可能也是如此。

近年,葛利尹教授也對此問題提出了新觀點。其認為《五門禪經》比《略要法》和《禪秘要法》更早。葛利尹將《五門禪經》分為“A師資問答”和“B對應《略要法》”兩部分,認為B部分是後來添加的。與《略要法》平行段落相比,《五門禪經》行文更顯混亂,且有明顯錯誤,山部教授由此認為《略要法》應更早。葛利尹教授則認為,沒有理由推測某個組織良好的版本就一定是原始的,組織良好的版本很可能是整理先前混亂版本的結果。山部教授對此回應指出,編纂與撰述是為了表達作者的思想與意圖,作者應當產生出合理的、能理解的內容,去撰述沒有意義的內容則是難以想像的。因此,山部教授仍維持以前結論,認為《五門禪經》的編者抄寫《略要法》的可能性更大,並不認可《略要法》是《五門禪經》的內容在中國發展形成的結果。

接下來,山部教授進一步對葛利尹教授關於《禪秘要法》和《五門禪經》關係的討論進行了評議。葛利尹認為存在將《五門禪經》中“師資問答”改編而成《禪秘要法》相應內容的痕跡。山部教授對文本比對分析後認為,判定《禪秘要法》和《五門禪經》文本關係的資訊並不充分,據現有資料尚無法決定何者更早。最後,山部教授重審其結論:現行的《五門禪經》呈現出嚴重混亂的結構,而這是由“三門”組成的《五門禪經》的原型和內容相似《略要法》和《禪秘要法》的資料相混淆的結果。“三門”形式的禪經傳承到了蒙古,“蒙古語禪經”的編者參考了“三門”禪經(即《五門禪經》的原型)。

接下來的評議環節中,陳瑞翾教授首先高度讚揚了山部能宜教授在禪觀研究領域的開拓和奠基工作,詳細介紹了“蒙古語禪經”的背景情況及研究現狀,並根據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進一步肯定了“蒙古語禪經”的源頭在漢文禪經文獻,幾乎整部現存“蒙古語禪經”都可以追溯到漢文文獻。山部教授的研究強調了漢文禪經文獻的流變性,並且重構了《五門禪經》的原型,極大地推進了禪經文獻的研究。山部教授和葛利尹教授之所以出現持論相異,其原因在於二者對於禪經文獻成立理論預設的不同。進一步而言,我們的研究可以由文本的案例討論繼而拓展到禪經文獻性質的理論討論乃至宗教學理論的討論。最後,陳瑞翾教授特別強調了禪經文獻研究的深遠意義:點明了禪經文獻在整體佛教文獻的定位,儘管作為佛教文獻的“暗流”,其與“明流”文獻發揮著相同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禪經文獻作為“印度與中國之間”佛教文獻的代表,對於把握整個佛教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講座結束後,聽眾踴躍參與討論。南開大學哲學院趙文教授、日本郡山女子大學何燕生教授、新加坡佛學院紀贇教授等學者發表了見解,提出各自的問題,山部能宜教授分別進行了回應與答覆。




Previous:Lecture | Coordinat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 Changes of Buddhist Monastery Education in Taiwan Province
Next:Minute |JI Zhe: The Hundred-Year History of Buddhist Academy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