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日至4日,“歐洲喜馬拉雅與中亞地區研究協會”(Société Européenne pour l'Etude des Civilisations de l'Himalaya et de l'Asie Centrale,简称 SEECHAC)在德國萊比錫舉辦了第六屆學術大會。本屆會議的主題是“庫車及其更加遙遠的地方:從中亞到喜馬拉雅山地區的神靈與凡俗世界”(Kucha and Beyond: Divine and HumanLandscapes from Central Asia to the Himalayas)。
來自歐洲十幾個國家的二十多位學者在大會上介紹了自己的研究項目及成果。本屆會議的承辦方是德國薩克森科學院的國家重點課題項目“絲路北段庫車地區的佛教壁畫”。項目主任 MonikaZin教授及其研究成員的一系列報告構成本屆大會的亮點之一。
本中心兼職研究員、德國韋伯高研院的胡海燕(Haiyan Hu-von Hinüber) 教授在釋讀兩尊佛像梵語銘文的基礎上,提出西北印度銘文對研究勃律王族與吐蕃關係的價值所在,並以此開啟了與「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的合作發表
即將在慕尼克大學完成博士論文的王芳從藝術史的角度分析了絲路沿線“旋舞”的人文背景。目前在牛津大學從事課題研究的張湛從吐火羅和和闐文書入手介紹了塔里木盆地的文字傳承體系。
巴黎亞洲文明研究中心張雯(DianeZhang-Goldberg) 的報告側重西夏佛教造像的淵源及其墓葬建築的特點。更多的論文及其提要可見SEECHAC协会的网页:https://seechac.org/kucha-and-beyond-divine-and-human-landscapes-from-central-asia-to-the-himalayas/
歐洲喜馬拉雅與中亞地區研究協會成立於2007年,總部設在巴黎。該協會平均每月邀請一名國際知名學者演講專題,地點在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Musée Cernuschi )。作為歐洲亞洲研究的重要組織之一,SEECHAC 的特色是著重跨學科的縱深視角。有關該協會以往組織過的會議及專題可參見(2009年巴黎、2011年羅馬、2013年維也納、2015年海德堡、2018年那不勒斯):http://seechac.org
萊比錫會議結束後,組織方安排參會學者赴柏林「洪堡論壇展覽館」參觀了最近剛剛彙集到該館的德國亞洲藝術與文獻館藏,包括東南亞、喜馬拉雅山地區、以及吐魯番展館。
本通訊稿由胡海燕(Haiyan Hu-von Hinüber)教授提供,特此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