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going Projects
<

Research

Position: home > Research > Ongoing Projects > Content

Launch of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Major Project

Release time:2022-03-07 16:16  Source:燕园佛学    Author:燕园佛学

  3月4日下午,“域外藏多語種民國佛教文獻群的發掘、整理與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開題報告會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召開。

  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出席會議並致辭。項目首席專家、北京大學哲學系王頌教授,以及子課題負責人代表北京外國語大學李雪濤教授與中國人民大學張雪松副教授分別進行了報告。特邀專家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袁莎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鄭筱筠研究員、魏道儒研究員、金澤研究員、南京大學洪修平教授、北京大學張志剛教授、四川大學蓋建民教授、山東大學傅有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李向平教授、上海大學程恭讓教授、清華大學聖凱教授分別線上和線下就課題研究計畫進行了評議。

  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仰海峰教授代表哲學系致辭,向王頌教授率領的團隊表示祝賀,向各位專家表示感謝,他同時指出,今年恰逢哲學系110周年系慶,又是北大宗教學專業招生40周年,這一重大項目的成功立項對哲學與宗教學學科建設具有特殊意義。我國宗教學領域的頂級專家今日彙聚一堂,不僅有助於項目研究計畫的深化,對學科建設和理論探討亦有重大意義。

  項目首席專家王頌教授向參會學者彙報了項目整體研究計畫。他指出,課題的三個關鍵字“域外藏”“多語種”“文獻群”是項目特色。經過項目組成員的前期調研發現,域外所藏民國佛教文獻不但數量眾多、語料豐富,學術價值也很高,能彌補國內現有資料的不足,並且,“文獻群”突破了僧人傳記與著述的範圍,亦納入檔案、報刊、書信、日記、碑刻、圖片等資料,提供多元視角。這些資料有助於瞭解佛教在近代中國與世界交往過程中、在近代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王頌教授還就各子課題的構成及其與總課題的關係、項目預期成果等內容進行了彙報。

  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李雪濤教授指出,民國時期的佛教史料散見於國外的圖書館、檔案館,具有有待挖掘的跨文化潛力。項目不僅包括宗教學、文獻學、歷史學研究,還要擴展到文化人類學等領域;在國家文化戰略層面,希望本項目能為其他相關研究樹立典範。

  項目子課題負責人張雪松副教授以“新型教團”的研究為例,說明了新出史料不僅能查缺補漏,更能帶來新的方法和視角。他指出,“域外”文獻除了形成於大陸,後期轉移到海外的資料,還包括形成於海外的文獻。後者或由海外華人創作,或由外國人創作,為我們看待問題提供了新視角,形成新的學術增長點。

  其後,線上、線下專家就項目展開討論,提出建議。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所長鄭筱筠研究員以“對話”二字概括項目的特徵,指出“對話”意味著中國與世界、傳統與現代,以及不同視角和立場的對話與交流。她還指出,“國際化”是項目非常顯著的特點,不僅體現在課題研究的地理範圍與語言範圍,團隊成員的背景亦非常國際化。她稱讚項目具有前瞻性、全域性、戰略性,並表達了對項目成果的期待與信心。同時,她也點出了項目的難度與挑戰,建議團隊成員穩紮穩打、逐步推進,充分挖掘研究潛力。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袁莎副院長談了三點意見:第一,項目突破語種、地理範圍,學術前景廣闊;第二,整理、研究民國時期的佛教文獻群具有重要學術價值,並希望項目能建立一種研究範式,進而拓展運用到對其它宗教的研究;第三,對域外文獻的研究具有國際影響力,對形成中國學術話語權有重要意義。此外,他還建議項目在專著、論文集等形式之外,增加內參報告等成果,以突出項目的現實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魏道儒研究員從學術意義、實踐意義、現實意義三個方面高度評價項目的價值。他指出,研究域外文獻群是對中國佛教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佔據什麼地位、發揮什麼作用進行摸底和清算,有助於我們瞭解中國佛教在民國時期對外輻射的方向與強度,並反思我們今天的佛教能提出什麼思想和精神成果,為當今世界作出什麼貢獻。總之,“這一課題的設立標誌著中國學術界對民國佛教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中國社會科學院宗教所前副所長、金澤研究員以武漢古德寺為例,說明了民國佛教的創新性與國際化特點。他認為,對民國佛教與世界的關係、與其它宗教關係的研究不僅有學術價值,還有現實意義。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長張志剛教授重點談到了項目研究與宗教學學科理論的關係,特別是對西方宗教學研究範式的反思與突破。他還建議,在做課題時要處理好“放”和“收”的關係,以維持課題的可持續性。

  南京大學校務委員、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洪修平教授分享了主持重大項目的經驗,肯定了本項目宏觀構思的創新性和突破性,並提出兩點建議:第一,要協調總課題和子課題的銜接進度;第二,緊扣“域外”,適當削減其他方面的工作。

  四川大學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蓋建民教授充分肯定了項目的創新性與價值,同時建議要處理好史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關係,要協調好項目實施的階段性和可持續性。另外,他也建議項目組關注資料中體現的其他宗教面相、海外華人社會與宗教的關係等問題。

  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指出,項目具有跨學科、跨文化的新意,並對教團、政教關係、思想文化三個向度的研究表示期待。同時,他特別強調項目組要形成統一的理論框架和指導原則以協調資料發掘整理與研究的關係,以及各個研究向度之間的關係。

  華東師範大學宗教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李向平教授高度評價項目是“佛教視野與文明視野的雙重拓展”。他指出,能否提出所謂“佛教文明”的說法?這一文明的理念又是什麼?佛教在“正義”“和平”“平等”等問題上到底有哪些獨特的觀念?他希望項目組能通過研究對這些問題作出回應。

  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指出,民國佛教研究具有“重要性、複雜性和殊勝性”,而項目的成功立項“給了民國佛教一個機會”。他建議項目組要注意分析民國佛教與當代佛教、世界佛教的關係,以促進、深化相關研究。

  清華大學哲學系副主任聖凱教授表示,項目組吸納了大量青年學者“共同作戰”,對學科建設有重要意義。他還特別強調“域外”的方法論價值,並指出,研究過程中應該重視“域外”自身的主體地位,不能僅僅把“域外”當做是“本土”的補充。

  日本郡山女子大學何燕生教授、新加坡佛學院紀贇教授、華南師範大學賴岳山博士等項目組成員線上旁聽了開題報告會。